梦回徽州-游徽州散记
——游徽州散记
2016年12月1日
该怎样形容我对一个地方的眷恋呢? 从古徽州回来已经有一段时间了,还是常常魂牵梦萦,仿佛仍旧致身于徽州的粉墙黛瓦和青山绿水中。 徽州就像一瓶陈年好酒,在亲密接触过后,即使转身离去,依然留下长久的回味。它的民居、园林、水口、牌坊和雕刻,无不张扬出极强的个性色彩,弥漫着生活化的感染力。 只要到了那里,就让人情不自禁想亲近, 我觉得这就是古徽州的魅力吧。
古徽州, 古称歙州、新安,古时由一府六县组成(徽州府: 歙县、休宁县、婺源县、祁门县、 黟县、绩溪县, 除婺源县 1949 年被划入江西省外,其余今皆属安徽省)。 这次徽州之行我们从婺源县开始, 再到黟县、歙县, 循着徽州古村落中纵横交织的古巷行走,凝视着那些高大的马头墙、 粉墙黛瓦,还有潺潺流淌的小溪流水, 像是触摸到了岁月深处的脉络,心中格外宁静。而积淀深厚的徽文化中的石雕、砖雕、木雕、徽州盆景、徽剧等这些极具地域特色的艺术瑰宝,最终造就了钟灵毓秀的徽州。在你不经意间游走的时候,那些古建筑和村落之间就会弥漫出淡淡的书香味, 使人感觉古风浑厚,韵味绵长。
一、石城
深秋的石城, 从远处的山上望去,村庄被高大的百年枫树包围着, 清晨的云雾缭绕, 与整个村落的白墙灰瓦交相辉映, 确实是一组美轮美奂的水墨画。 可惜今年雨水过多,石城的天气始终处于灰蒙蒙的状态,看不到阳光,红枫也较往年迟红,所以拍出来的照片效果模糊, 原谅我没有展现出石城十分之一的美。
二、菊径
菊径村被称为“ 中国最圆的村落” , 三面环水, 一面靠山, 是个山水环绕的古村落。 小溪围绕着村庄缓缓流动, 不时出现在河边的三两个妇女悠然自得地浣纱,像一幅优美的画卷落入我的眼帘。 我不禁在想,如果村落周边没有修建公路,没有众多的车辆和游人的打扰, 这该是一个怎样的世外桃源。
三、篁岭
篁岭是一个深山峡谷里的山居村落, 当地村民自古就有用竹匾晾晒农作物的习俗,每到秋季,阳光下数百栋错落的民居纷纷晒出一盘盘红黄交错的红辣椒和黄菊, 构成一幅绚丽多彩的“晒秋” 景观,吸引众多摄影爱好者和游人到此游览。
步入村里最繁华的天街,也是村落最美的地方, 这里有雕刻精美的茶楼、曾经的官厅、古老的戏台和宗祠, 处处都能感受到徽派老宅的沧桑。 走到山上俯视大片绿油油的梯田, 心中生出对明年春季油菜花盛开时美丽景色的倾慕和向往之心。
四、李坑
李坑的韵致在于小桥流水, 那条数百年来依然清澈的小溪穿村而过,溪流之上石拱桥和木桥比比皆是。 本来随便摄入镜头的就是一幅幅恬静的乡村画卷, 但近年来过度的商业开发, 掩藏了这个古村落的淳朴印记, 反而越来越有丽江、阳朔的小资情调,不过应该还是能符合部分游客的口味吧。
五、洪村
洪村又名长寿村,村里曾经最年长的老人 128 岁, 现在村里可以看到很多九十多岁的老人家。 洪村周围群山环绕,溪水潺潺,风景秀丽,一派世外桃源的景象。虽然比起其他村落,洪村较小,并且古建筑不多, 但没有太多的商业化气息, 始终是古风遗韵,犹为难得。
六、西递
村口屹立的这座牌坊,为胡文光刺史牌坊, 建于明朝万历年间。胡文光生于西递村,于明代嘉靖年间,先后出任万载县的县令、胶州刺史、荆州刺史。在为官期间, 做了不少利国利民的好事,深得朝廷信赖和百姓的拥戴。该牌坊采用典型徽派特色的浮雕、透雕等雕刻手法,细腻繁复、玲珑剔透,充分反映了当时徽雕的精湛水平,堪称明代徽派石坊的代表作。
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西递,建筑风貌保存的依然完好。具有代表性的粉墙黛瓦, 历经寂寥漫长的岁月, 远离外界的喧嚣, 在这里,时间仿佛是静止的。
西递自古崇尚教育,历史上出过百余位官员,其中五品以上的官员多达七十余个,可见西递古人对自己后代刻苦攻读、积极上进, 以荣获功名为目标的教育理念。
村中建于清康熙年间的胡文照大夫第,最值得一看的是左侧建起的一座飞檐翘角,玲珑飘逸的临街阁楼,也就是“ 小姐绣楼”。古时小姐抛绣球的地方,不像通常民居那样的拥挤,反倒在墙前留出一块空地,打破了传统的高墙深院的封闭式民宅制式,有人说这体现了为官的主人“退一步海阔天空” 的想法。
七、徽州古城
徽州古城位于歙县,始建于秦朝,唐代以后成为古徽州府治所在地。 古城不大, 靠近东谯楼的“许国石坊” ,是古城里浏览的精华部分。它建于明万历十二年(公元 1584 年),石坊有八根柱子, 横截呈“ 口” 字型,是立体的结构, 外部的四个面和内部的四个面都可以观摩, 柱脚有十二只石狮坐镇, 上部的石雕精美绝伦。中国目前这样的古牌坊仅此一座,石牌坊主人许国三朝元老的显贵身份可见一斑。
八、渔梁古坝
在徽州古城旁边的练江边上,有一条古代街衢,名字叫新安古道, 早期的渔梁商埠码头就在古道下方。 渔梁码头有一个被称作“ 东部都江堰” 的古坝,是练江中的滚水石坝,诞生在隋唐时期,现为明代重建, 是徽州古代最伟大的水利工程。 主要的作用是蓄上游之水,缓坝下之流。无论灌溉、行舟、放伐、 抗洪,都可兼而利之。
古坝旁边的渔梁老街由于没有经过开发,基本上保持了原有的风貌。街道依河而建,蜿蜒曲折二华里有余,清一色旧式门板店面和鹅卵石路面,各种店号、庄号, 依稀可以看出当时徽商货运的繁华情景。
九、宏村
最后,请允许我用较长的篇幅描述我心中最具徽州文化特色的宏村, 不过对于它的印象,恐怕不能以这短短的文字全部表达出来,只能稍作概述,以解我内心深处对它的向往之情。
仿生学作为 20 世纪才兴起的一门学科, 但早在 500 年前已经被宏村的祖先运用到自己的生活当中,实在是不可想象的事情。但它恰恰存在着。跟徽州常见的其他水系环绕的村落不同,宏村是唯一一个以“ 山为牛头、树为牛角、屋为牛身、桥为牛脚” 的村落。 站在高处俯视,整个村落恰如一头牛安详地卧在溪边。 整个村落的建筑就是按照从上往下流的河水走向而建立起来的, 当时聘请了著名的地理风水先生何可达,对村庄进行布局规划,历时10 年,完成了引水进村入户、 建成牛形村落的总体设计建造。
“ 南湖” 是这个村庄的点晴之作。作为进村的第一处,站在南湖边上,看着身边绿柳拂面,拱桥洁净若画, 耳边响起了清代诗人胡成俊的诗词:“ 何事就此卜邻居, 花月南湖画不及。浣汲未妨溪路远 , 家家门卷有清泉。”
“月沼” 位于村落的中间,是村民在一眼泉水上开挖而成的水塘。为了避开“ 月满则亏” 的说法,在开掘时就有意挖成半月形, 志在给子孙后代留下发展的空间。
阳光下, 月沼内青砖瓦舍,叠影重重,感觉时间是静止的,历史是停滞的。
徽州民居建筑有一种强烈的、优美的韵律感。洁白的粉墙、灰黑的屋瓦、 飞挑的檐角、层层昂起的马头墙, 呈现出一幅徽派建筑的历史长卷。古徽州建筑多为砖木结构,明代建筑以楼上宽敞为特征。 清代以后,多为一明两暗的三间屋和一明四暗的四合屋。一屋多进。
大门饰石雕砖刻,门楼重檐飞角,各进皆开天井, 天井采光、通风及与外界沟通。窗扇基本都是镂空花雕,既注意光源又有利于空气流通。 雨水通过天窗落入室内水槽流到阴沟, 俗称“ 肥水不流外人田” ,是徽派建筑的主要特征之一。 外墙很少开窗, 各进有隔间墙,四周高筑防火墙(即马头墙)。
明初,徽派木雕已初具规模,承袭秦汉遗风,风格简朴。清以后, 徽派木雕渐趋细腻、 繁复、精巧,手法从一到二层浅浮雕发展到八九层的高深浮雕,甚至有些雕刻可以开关, 狮子和麒麟的眼球能转动。 雕刻工匠在创作时取民族文化与徽商乡绅审美心理相结合,在木雕作品上反映出徽州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。